看山,依舊是山
姓名:封思宇 班級:21(6)小教SX 學号:2111510602
讀蘇霍姆林斯基《給教師的建議》一書,我走過三重境遇:第一重“看山是山,不知山有别樣”;第二重“看山不是山,山中隻見雲霧”;第三重“看山,依舊是山”。時隔一年,我第三次手捧此書,閱讀、思考、體悟、領會,再次走進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。
一、看山是山
第一次接觸《給教師的建議》一書,是在去年的專業課堂上。令我心馳神往的是,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美好教育場景:在碧波蕩漾、姹紫嫣紅的春天,作者帶着孩子們去郊外踏青,與孩子們共同記錄蝴蝶飛舞的痕迹,呼吸青草的氣息,感受泥土的溫潤,撫摸泛青的樹皮;在漫雪飛舞、玉樹銀花的冬季,作者帶着孩子們在自己修築的土屋中朗讀詩歌,排練劇本,大家都沉浸在難以言狀的心靈喜悅中……直覺告訴我,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,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。我渴望這樣的生活,質樸、簡單,看山是山。隻是那時的我,雖向往這樣的教育生活,卻不曾深入思考怎樣才能擁有這種美好。
二、看山不是山
第二次讀《給教師的建議》,是在去年的學風建設月,在一個月光柔和的夜晚,趁着月色,洋洋灑灑寫下了三千多字,隻為紀念重讀的意義。“争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”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”“教會兒童自由支配時間”“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”“閱讀是對‘學習困難的學生’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”“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”“要思考,不要死記”“要敢于鼓勵學生‘超大綱’”“教師,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”。這無數提綱挈領的話語,無不萦繞耳邊,時時激勵我不斷思考教育更深層次的意義。“看山不是山”,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和育,而是“看見”和“啟發”。看見生命,尊重生命最初的樣子;啟發生命,啟發生命從不完善走向完善,從不自由走向自由,從不美好走向美好。
三、看山,依舊是山
第三次讀《給教師的建議》是今天。第三次讀,讀到的不是話語,不是理解,不是方式,是偉大的愛。我稱之為“熱愛”。蘇霍姆林斯基的“熱愛”是我從教以來,感受到的最為純粹、最為樸素、最為單一,這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忠誠信仰,忠于教育事業,啟迪智慧人生!無以言表,唯有摘錄,附上收獲。
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。對一個學生來說,‘五分’是成就的标志,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‘三分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。”這讓我明白:不必苛求每一個學生都足夠優秀,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爛漫。學校不是工廠,班級不是車間,學生不是産品,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準去衡量每一個鮮活的、個性的生命。因材施教,因人而異,不應成為教育的口号。
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教育工作最後的結果如何,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,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分曉。你所做的、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,有時要過五年、十年才能顯示出來。”這讓我明白:教育不可急功近利,不能心浮氣躁。教育是“碎碎念、慢慢叨、靜靜等”的過程。教育是“種植花木,不問花開”的優雅藝術。教育應為每一個生命的長遠、良性發展負責,而不為一時淺顯的成就。
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教師創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對象是兒童。兒童經常在變化,永遠是新的,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。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,這就使我們擔負着一種無可比拟的特殊責任。”這讓我明白:教育面對的個體是生命,是有着創造、有着發展、有着無窮希望和未來的人的生命;教育者應該看到人性,為了人性更為美好,生命更有意義,活着更有價值而存在。教師特别是小學教師,要永葆天真爛漫之心,永存敬畏生命之心,方可做小學教育工作者。
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沖動所要求的去做。這種沖動總是最崇高的。但同時,教師還應當學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内心沖動,不要屈服于自發的情緒。在需要處理學生的錯誤、冒失、不當行為時,這一點尤為重要。”這讓我明白:在教育生活中,先控制情緒,後處理事情。控制情緒需要艱難掙紮,但滅掉憤怒之火的永遠不是火,而是以柔取勝的水。
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優秀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,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,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。”這讓我明白: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,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,更要成為長流水。教師不讀書,便
能引導學生增長見識;教師不讀書,便不可開拓學生思維;教師不讀書,便不可陶冶學生情操,不可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善美。教師不讀書,豈能要求學生讀書?因為沒有閱讀的教育不是教育。
看山,依舊是山。智者的教育,始終是“大道至簡”,無法一一羅列。今後,我将始終謹記《給教師的建議》這本書贈予我的豐碩教育智慧,為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懈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