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拉圖曾著《理想國》一書,這本書的英文是Republic,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它擁有許多譯名。但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,更多的是作為一本教育學的書籍。通過這本書,仿佛是柏拉圖穿越古今,教育了我們的靈魂。而我作為師範生也期望可以做到——滋蘭樹蕙,舉火傳薪。
1.塑造人完美的靈魂
柏拉圖認為“生物在柔軟幼小的階段, 最容易接受陶冶, 你要把它塑成什麼形式, 便能塑成什麼形式”理想國中的教育,就是從孩童時期開始培養與塑造這樣的靈魂,讓人擺脫與生俱來的貪欲——那些來自于變幻無常的世界、糾纏着他們靈魂和感官的欲望。隻要擺脫了這些欲望的幹擾,人的靈魂才能轉向真理,并且主動去探尋真理。正如約翰·D·洛克菲勒所說的“教育并不隻是指學校的教育,它是種心态,一種帶着無限好奇心和求知欲觀察這個世界的意願。”真正意義上的教育,能夠激發一個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能夠引起一個人觀察世界、認識自我、探索真理的興趣,能夠讓人獲得求知的樂趣和思想的快樂。在理想的教育的熏染下,學生是充滿好奇心的,他願意去探索他所處的世界,他願意去關注自然的聲色光影,他願意去發現生活中一切有趣的現象。在真正的教育的感化下,學生是滿懷求知的欲望的,他渴望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,他渴望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世界的真相,他渴望掌握社會的真實動态和本質面貌,他渴望在诘問和反省之中抵達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。
2.德性教育
柏拉圖認為: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造就一個完美的公民,而是為了培育一個完美的人。所以教育的靈魂不是職業教育,而是培養”人”的德性教育。德性教育的核心則是要培養人的悲憫、自律的心靈。
一個完整的教育,不是旨在取得财富、技藝或權力的職業性教育,而是從孩童開始,從小培養他們的悲憫之心、是非觀與善惡觀的教育。完整的教育能造就好的人,而非僅限于謀生而獲得物質的好處。
3.愛,需要給予自由
柏拉圖說:“愛,需要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時間,才能茁壯的成長。愛,不是犧牲,也不是占有。擁有愛的時候,要讓對方自由;失去愛的時候,更要讓對方自由。愛就像風筝一樣,你要給它飛翔自由,也要懂得适時把它拉回來。”愛,需要自由,正如生命需要呼吸一樣。斷了線的風筝,隻剩下了漂泊和流浪;而沒有自由的愛,最終也會趨向枯竭和死亡。
柏拉圖的愛,不僅僅是愛情之愛,也是親情之愛。愛,需要尊重,不僅僅是孩子尊重父母,也是父母尊重孩子。隻是很不幸,很多人在出生的那一刻,便失去自由,失去了父母對于自己應有的尊重。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: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,孩子的教育是不應該隻跟從一個向導的,而是應該出于愛給予孩子适當的自由。
餘秋雨先生曾指出:“教學,說到底,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。”吾等雖微不足道,仍願為華夏之教育事業點亮自己的微光,滋蘭樹蕙,舉火傳薪。